煮茶论命——命理案例解析教学视频 命理精论免费课程
命理案例分析——贾静雯的第二次婚姻会幸福吗?,煮茶论命——命理案例解析,生辰八字,命理+命理运势+传统命理+婚姻运+八字命理+贾静雯+命理类,
《杨清华煮茶论命》是腾讯星座与杨清华老师联合制作的传统命理文化讲解栏目,透过娱乐热点事件,通过传统命理文化的角度的解析,传播实用的八字命理知识,宏扬传统易学文化。命理精论,命理网站,命理 八字,命理文化,传统命理,命理大全,台湾 命理,命理 五行
煮茶论命——命理案例解析课程列表:
命理案例分析——贾静雯的第二次婚姻会幸福吗?
命理案例分析:张艺兴为什么能遇到这些贵人?
命理案例分析:你适不适合换工作,从这个小细节就能看出
是怎样的心态促使周润发能做出裸捐56亿这一超凡脱俗的决定?
从命理角度看赵丽颖冯绍峰婚后会不会幸福?
延伸阅读内容:
内容提要:涉及条文7.4、7.15、7.24、9.55,分为3个话题。分为3个话题:1、太阳伤寒表证麻黄汤证;2、太阳伤寒衄血麻黄汤证;3、阳明中风麻黄汤证。
朋友们大家好,我是陈胜昔,网名Water,今天带给大家“茶话《伤寒论》”第23讲。有一位网友跟我说,他因为自己生病西医解决不了,自学中医已经有4年了,但是仍然没有能治好自己的病。问我应该继续自学中医还是应该寻找中医高手?我认为,首先,如果还能学习,不要放弃学习;第二,如果时间充足、经济宽裕,自学的同时可以找中医高手,相当于两手准备;第三,如果条件不允许,那就只能进一步下功夫学习中医,背水一战。
就我所知道的一些案例,选择自学中医来自救的人,大多数人在学习3、4年左右都能自己治愈。如果你学医时间很久了还是不能治愈,说明了3种可能,第一,下的功夫不够;第二,学中医的过程中走了弯路;第三,你的病确实不容易解决。第三条没有办法解决,不论什么人医术再怎么高,也没有能力和自然法则相抗衡,这个问题不是医学可以扭转的。好就好在,这种情况总是少数。生活中,小病治大,大病治死,绝大多数都是人祸。
生病以后,不要寄希望于别人。健康是自己的事情,这件事必须自己对自己负责。即便寻找中医高手,无效和意外的风险仍然需要自己把控。在商业社会,绝大多数人的思维是在明哲保身的前提下实现利益最大化,也就是说,不论你的病简单还是复杂,对方关心的只是你的钱,医疗不外乎是一个赚钱的道具。不要觉得我这个话多么没有人情味。当你健康每况日下成为一个“烫手山芋”,对医生/医院来说风险大于利润的时候,连商业都会抛弃你。所以,利用碎片时间,学医自救,以备不时之需。这才是保障自我健康的上上之策。
茶话《伤寒论》第23讲,麻黄汤证。主要条文7.4、7.15、7.24、9.55。分为3个话题,1、太阳伤寒表证麻黄汤证;2、太阳伤寒衄血麻黄汤证;3、阳明中风麻黄汤证。
我们在太阳上篇2次接触到麻黄汤,第一次是学习桂枝汤的时候,用麻黄汤做为对比;第二次是在太阳病“如疟状”的条文下学习桂枝麻黄各半汤和桂枝二麻黄一汤的时候。我们今天在太阳中篇正式接触到了麻黄汤。先看7.4条:
【7.4】太阳病,头痛,发热,身疼,腰痛,骨节疼痛,恶风,无汗而喘者,麻黄汤主之。
麻黄汤
麻黄三两(去节)、桂枝二两(去皮)、甘草一两(炙)、杏仁七十个(去皮尖)
右四味,以水九升,先煮麻黄减二升,去上沫,纳诸药,煮取二升半,去滓,温服八合。覆取微似汗,不须啜粥,余如桂枝汤法将息。
在桂林本《伤寒论》中,除了7.4条之外还有很多关于麻黄汤的条文,但一些条文是后世注解,我们参考康平本《伤寒论》,只使用仲景原文进行分析。所以,除此之外,还有3处包含麻黄汤的“原著”条文,我们今天一并学习。继续看条文:
【7.15】太阳病,脉浮紧,无汗,发热,身疼痛,八九日不解,表证仍在,此当发其汗;服药已,微除,其人发烦,目瞑,剧者必衄,衄乃解。所以然者,阳气重故也。麻黄汤主之。
【7.24】伤寒,脉浮紧,不发汗,因致衄者,麻黄汤主之。
【9.55】阳明中风,脉弦浮大,而短气,腹都满,胁下及心痛,久按之气不通,鼻干不得涕,嗜卧,一身及目悉黄,小便难,有潮热,时时哕,耳前后肿,刺之小差,外不解。病过十日,脉续浮者,与小柴胡汤;脉但浮,无余证者,与麻黄汤;若不尿,腹满加哕者,不治。
第1个话题:太阳伤寒表证麻黄汤证
我们先看条文7.4:
【7.4】太阳病,头痛,发热,身疼,腰痛,骨节疼痛,恶风,无汗而喘者,麻黄汤主之。
麻黄汤
麻黄三两(去节)、桂枝二两(去皮)、甘草一两(炙)、杏仁七十个(去皮尖)
右四味,以水九升,先煮麻黄减二升,去上沫,纳诸药,煮取二升半,去滓,温服八合。覆取微似汗,不须啜粥,余如桂枝汤法将息。
我们看到,这个条文所言的麻黄汤证,并没有说是太阳伤寒,而是基于太阳病描述了很多症状。回忆一下我们在太阳篇一开始的时候就学过的伤寒与伤风的区别:
【6.2】太阳病,发热,汗出,恶风,脉缓者,名为中风。
【6.3】太阳病,或已发热,或未发热,必恶寒,体痛,呕逆,脉阴阳俱紧者,名曰伤寒。
结合6.3条对照7.4条,可以看到:
A、(相同)太阳病有头痛,7.4条有头痛;
B、(相同)6.3条说可能发热,7.4条有发热;
C、(相同)6.3条言体痛,而7.4条言身痛;
D、(不同)6.3条没有腰痛,而7.4条腰痛;
E、(不同)6.3条没有骨节疼痛,而7.4条骨节疼痛;
F、(不同)6.3条没有恶风,而7.4条恶风;
G、(不同)6.3条未言无汗而喘,而7.4条无汗而喘。
但是6.3条一句“脉阴阳俱紧”,说明无汗,因为流汗的时候脉一定不紧,就是说,出汗的时候可能有其它脉象同时存在,但脉象一定没有“诸寒收引”的拘紧感。
7.4条算是麻黄汤证症候的大集合,总共有8个,1头痛,2发热,3身疼,4腰痛,5骨节疼痛,6恶风,7无汗,8喘。在这8个症候中,唯独“无汗”是必要条件。但是,只有无汗又不足以判断为麻黄汤证,还必须依据脉象,只有建立在脉象浮紧的基础上麻黄汤证才成立。当然,其它症候越完整,麻黄汤证的可靠性就越高。注意,如果正在发热,脉象可能是浮数兼紧的。从实际来讲,根据这几年发热类外感病的特点,如果没有把脉,即便7.4条这8个条件完全符合,也不一定是麻黄汤证。因为瘟疫往往有伤寒的症状而没有伤寒的脉象。这是把很多中医从业者误导到万丈深渊的罪魁祸首,尤其不会把脉的中医从业者更是如此。瘟疫的问题我在之前讲过很多次,也在其它文章中多次讲述,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找看。行医治病不是拍“抗日神剧”,《道德经》言“祸莫大于轻敌”,疾病是来祸害你的,它总没有你想象得那么傻,大家不要掉以轻心。
麻黄汤证的“身痛”是肌肉酸痛、全身的肌肉都痛,就像前一天干了很多拉伤肌肉的体力活一样。尤其是前一天有过运动的话,肌肉酸痛更为明显。我在2009年的秋季,有一天下午和几个兄弟搬了个木柜子从1楼搬到6楼,有电梯,所以只是抬一下,但是柜子挺重,我也吃了不少力。第二天早上,我竟然难以起床,全身肌肉疼痛无比,甚至走路、刷牙都有困难。刚好那几天我看到了一种病叫“肌肉溶解”,吓得我非常忧虑。但是过了几天,好像也没有发生什么,慢慢就忘记了。那时候我才刚刚接触中医,完全不懂。现在回想起来,就是个麻黄汤证。在生活中,没有中医常识,真的很可怕。
麻黄汤方义我们之前分析过了,桂枝温通体表气血,杏仁降逆护肺,麻黄把寒湿散出去,甘草是监工。就配伍而言,桂枝辅佐麻黄增强温散的效果,杏仁的滑利对麻黄温散有润滑的作用。非常清晰。在这一条中,“身痛、腰痛、骨节疼痛”,是寒邪伤及营血,肌肉、骨节寒凝气滞。“喘”说明皮毛郁热逆传到肺,杏仁利肺气、降逆止喘。“恶风”二字,是风吹则寒,因怕冷而怕风,并非桂枝汤那种只怕风的怕风,读书应该去领会作者的意图,不要死扣着一个“风”字不放。我们看,就这样平铺直叙地讲条文,很快就完了。但是,仍然存在着疑问。
第一个问题,麻黄汤中为什么没有生姜和大枣?是因为没有“致虚”。就是说,虽然是营血要出去(宣发)而卫气堵住不让它通过(闭束),两相交争而发热,但是,这种“对峙”状态并没有造成什么实质性的伤害,所以靠麻黄把卫气的闭束打开,汗泄邪出就可以了。反过来,如果麻黄汤症状持续久了,产生“烦躁”,则是大青龙汤证。自古“狂风暴雨无多时”,正邪激烈交争时间久了,就会产生虚症,就需要生姜大枣补虚、扶正、缓急。
第二个问题,麻黄汤中加杏仁的原因是因为“喘”吗?看到一些中医名人,把《伤寒论》的一些症候和对应的方药统计出来,再研究症候对应的高概率的药味。我认为,这样做毫无意义。中医有医理,有一套严整的法则,要搞清楚来龙去脉,而不是研究统计学。统计学,只能解释整体,不能指导个体。如果不去理解人体运作,不去理解生病的偏差,不去理解方药原理,靠玩数学是学不会中医的。同样的,这里的“喘”只是表象。在实际中,麻黄汤证不一定会喘,但是仍然需要给麻黄汤中加杏仁。杏仁在麻黄汤中有3个作用,第一,护肺。桂枝性温、麻黄苦温。肺五行属金,以降为顺、怕火怕热。用杏仁就是为了把肺护住,以确保桂枝、麻黄的温热不至于伤到肺。这个道理,就像小孩放鞭炮的时候,点着引线以后一边跑一边捂住耳朵。他知道鞭炮会震耳朵,所以就需要特意地护好耳朵。第二,降肺,助麻黄发散。人的身体器官的运行秩序是相互影响的,器官之间荣辱与共。这个规律在生活中很常见,比如说只要生病,人的心情都会比平时更差一些,感受的秩序和生理的秩序是一体的,这边不畅快,那边也不顺当。肺的气机以降为顺,肺气顺了,麻黄的发散能力也会增强。第三,杏仁滑利,帮助麻黄发散。前面讲肺的降机,是“理”层面的模型;现在说杏仁滑利,是基于“象”层面的观点。把杏仁捣烂成糊状,加些水搓一下,就像润滑油滴在手上一样。滑利的东西都能帮助其它东西行走畅快。麻黄用来发表散寒,是一种向外的动作,如果加些润滑剂,就更加事半功倍了。就像女孩子取镯子一样,如果镯子太紧,又舍不得砸掉,就抹些肥皂努力努力,是一个道理。
第三个问题,“身疼,腰痛,骨节疼痛”,麻黄汤证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痛?太阳病“头项强痛”为桂枝汤和麻黄汤所共有,与桂枝汤对比,麻黄汤证的“痛”却不止如此,还有全身的肌肉疼痛、腰痛、骨节疼痛。《孙曼之伤寒论讲稿》中引用《灵枢·百病始生》篇中的一段进行解释,我们先看看原文:
《黄帝内经·灵枢·百病始生第六十六》
是故虚邪之中人也,始于皮肤,皮肤缓则腠(còu)理开,开则邪从毛发入,入则抵深,深则毛发立,毛发立则淅然,故皮肤痛。留而不去,则传舍于络脉,在络之时,痛于肌肉,其痛之时息,大经乃去。留而不去,传舍于经,在经之时,洒淅喜惊。留而不去,传舍于俞,在俞之时,六经不通四肢,则肢节痛、腰脊乃强。留而不去,传舍于伏冲之脉,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。留而不去,传舍于肠胃,在肠胃之时,贲(bēn)响腹胀,多寒则肠鸣飧(sūn)泄,食不化,多热则溏出糜(mí)。留而不去,传舍于肠胃之外、募原之间,留着于脉,稽留而不去,息而成积,或着(zhuó)孙脉,或着络脉,或着经脉,或着俞脉,或着于伏冲之脉,或着于膂(lǚ,脊梁骨)筋,或着于肠胃之募原,上连于缓筋,邪气淫泆,不可胜论。
孙曼之先生认为《黄帝内经》“虚邪”是风而不是寒,我认为有待商榷(què)。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》言“虚邪者,八正之虚邪气也;正邪者,身形若用力汗出,腠理开,逢虚风,其中人也微。故莫知其情,莫见其形。”,文言文很简单,“虚邪”就是外来的邪气,并非专指风邪。“痹”证中的“风”更倾向于《易经》“蛊卦”中的“风”,而又不止于是桂枝汤所言伤风的风,这是很多钻研《黄帝内经》的人容易出错的地方。这个问题有机会进一步讨论。
麻黄汤中的痛,并非是伤于风邪,而是外邪内侵。桂枝汤证卫气被伤,仅仅是破坏了卫气的收敛功能,正气外泄,外邪并没有长驱直入;但是,在麻黄汤这,纯粹是外邪入侵,入侵越深,疼痛程度越大、类型越多。这么理解有没有问题?我们看看历史现象。清朝末年,英国人通过外交逼迫清朝政府开放港口输送鸦片,对中国形成贸易逆差,这是桂枝汤证。但是,英国军舰登陆中国领土烧杀抢掠,这就是麻黄汤证。
讨论了仲景原文7.4,接下来我们看看次要条文,7.5、7.6条在康平本中位于7.4条内,低2两格写。
【7.5】太阳与阳明合病,喘而胸满者,不可下也,宜麻黄汤。
【7.6】太阳病,十日已去,脉浮细而嗜卧者,外已解也。设胸满、胁痛,与小柴胡汤;脉但浮者,与麻黄汤。
“太阳与阳明合病”在7.2条出现过一次,即“下利”的葛根汤证和“不下利,但呕”葛根加半夏汤证。7.5条“胸满而喘”,是因为邪气在太阳层面不能外解,逆向传到阳明胃腑,肺胃的气机不降造成的。不是里证,不能用下法。就好像在单位工作不顺心,而又在工作中无法解决,回到家里给家里人发脾气。解决方法,工作顺心了,家里人就不会跟着受气了,所以还得从根源上用麻黄汤解表散寒。“宜麻黄汤”的“宜”字,多多少少有些权衡的意思。
7.6条,从7.4条的太阳伤寒脉浮紧变为浮细,说明由太阳已转为少阳,嗜卧是少阳腑证胆热引起的。也就是由太阳伤寒麻黄汤证转化为了少阳腑证。但是,如果出现胸满、胁痛,说明是少阳经证(小柴胡汤证)。如果脉象仍然是浮紧,说明太阳伤寒未解,还是用麻黄汤。注意这里的“与”字,“与麻黄汤”,“与”已有几分尝试的意思了。这里说的经证和腑证,在六经辨证中,六经和脏腑关联,六经相当于道路,脏相当于道路所通往的管理单位,腑相当于道路所通往的施工单位。所以,经证就是“在路上”,“脏”就是“在公司”,“腑”就是“在车间”、“在工地”。
第2个话题:太阳伤寒衄血麻黄汤证
桂林本《伤寒论》太阳中篇,7.15、7.16、7.24都是麻黄汤证,我们今天一并讲解。先看条文:
【7.15】太阳病,脉浮紧,无汗,发热,身疼痛,八九日不解,表证仍在,此当发其汗;服药已,微除(康平本衬注),其人发烦,目瞑,剧者必衄,衄乃解(康平本小字旁注)。所以然者,阳气重故也。麻黄汤主之。
【7.16】太阳病,脉浮紧,发热、身无汗、自衄者愈。
【7.24】伤寒,脉浮紧,不发汗,因致衄者,麻黄汤主之。
之前分析过,脉浮紧、无汗就可以确认为麻黄汤证了,加上7.4条陈列的可能出现的症状,7.15“太阳病,脉浮紧,无汗,发热,身疼痛”就是麻黄汤证。区别在于:“八九日不解”,已经持续了8、9天了;“表证仍在”说明无汗、发热、身疼痛这些症状依然存在;如果患者心情烦闷,无法入眠,严重的话,可能会流鼻血,流鼻血以后就痊愈了。“所以然者,阳气重故也”,不像仲景风格,因为仲景明显得不谈阴阳五行。这里的“阳气重”,理解为热重,或者理解为营卫对峙造成气血亢盛。后边的“麻黄汤主之”看着有点多余,既然“剧者必衄”旁注为“衄乃解”,既然人体可以自愈,还喝麻黄汤做什么?这个条文除了继续用麻黄汤之外,还有两种可能性。第一,参考7.7条“太阳伤寒,脉浮紧,发热,恶寒,身疼痛,不汗出而烦躁者,大青龙汤主之;……。”。第二,郑钦安在《伤寒恒论》中写道“此条设若不衄,更见发热目瞑剧者,又当于阳越于外求之”。可见,麻黄汤证的基础上侧重于心情烦躁、睡不着,也有可能是大青龙汤证,也有可能是四逆汤证,在实际中需要谨慎区别。
7.16条在康平本中低1格写,麻黄汤证出现衄血即自愈。7.16条和7.24条的差异是,7.16条衄血以后自愈就完了,7.24条衄血以后还需要服麻黄汤。
这几个条文的诡异之处在于,麻黄汤证如果已经衄血,到底能不能自愈?衄血以后还该不该再使用麻黄汤?冉雪峰在《冉氏伤寒论》中认为,“衄乃解,不以汗解,乃以衄解,但是剧者必定衄,衄者不定必解”,很有见地!冉氏认为衬注“此当发其汗;服药已,微除”,表明“微除只是能除外闭的寒,而不能除内郁的热”。但是,我自己估摸着,内郁的热就是因为寒邪闭表而出现,发汗散寒以后,表邪褪去,郁热也会自然解除。在实际中,我遇到过太阳伤寒衄血自愈的情况,流鼻血以后脉象恢复正常,不需要用药。但是,也有流鼻血以后脉象仍然浮紧的,这种情况我仍然会用麻黄汤。如果遇到麻黄汤证的患者有显著的内热体质,往往会加石膏。
最后一个问题,衄解与汗解的区别。唐容川说“汗质轻清,血质重浊,汗是卫气,血是营血,衄之与汗,一是从营分解,一是从卫分解。”,讲得太好了。我们要知道,汗解是正常渠道,衄解不是正常渠道。打个比方,就好像你去某些服务窗口解决问题,会发现那些单位从制度设置到人员服务对客户各种刁难,但是,你如果找渠道行贿送礼,办事情就很顺利。潜规则一旦成为定式,会非常严重地败坏社会风气,社会规则一旦腐败到表里不一,朝廷中阳奉阴违,接下来就是亡国灭种的代价。社会现象是这样,我们身体的运作也完全类似。衄解是一种解法,但不是正常渠道。
话说回来,与其说是“衄解”,不如说是“血解”。实际情况中,血解在太阳伤寒中除了衄血之外,还会表现为小便出血、大便出血、咯(kǎ)血、吐血等等。最可怕的,就是我们说的“脑溢血”,大名鼎鼎的“小续命汤”中有麻黄汤的底子,“治卒暴中风,不省(xǐng)人事,半身不遂,口眼歪斜,……”,以汗解来避免血解,道理就在这里。
我有一位同学去年冬季很惊恐地给我打电话,问我他是不是要死了,说他大便的时候拉出了很多黑颜色的血。我问他有没有其它方面的感觉,他说感觉一切正常。我告诉他不用担心,这种情况大概率是感冒以后没有及时发汗,邪气从体表出不去,而是从血中排出去了,通常“感冒”痊愈的征兆。之后见到他人,中医辨证一切正常,无病。
第3个话题:阳明中风麻黄汤证
我们先看条文:
【9.55】阳明中风,脉弦浮大,而短气,腹都满,胁下及心痛,久按之气不通,鼻干不得涕,嗜卧,一身及目悉黄,小便难,有潮热,时时哕,耳前后肿,刺之小差,外不解。病过十日,脉续浮者,与小柴胡汤;脉但浮,无余证者,与麻黄汤;若不尿,腹满加哕者,不治(康平本小字衬注)。
参考:
【9.13】阳明病若能食,名中风;不能食,名中寒。
9.55条在康平本中低1格写,比较复杂。阳明篇提纲“阳明病,胃家实是也”,参看9.13条“阳明病若能食,名中风;不能食,名中寒”,“阳明中风”说明胃中有东西、食欲尚可,在这个基础上,还有11个症状。1脉弦浮大,2短气,3腹都满,4胁下及心痛,久按之气不通,5鼻干不得涕,6嗜卧,7一身及目悉黄,8小便难,9有潮热,10时时哕,11耳前后肿。脉弦说明有少阳证;脉浮有太阳证;脉大有阳明证;“短气,腹都满,胁下及心痛,久按之气不通”说明胸腔、腹腔有东西堵在了里面,有太阴证;“鼻干不得涕”说明肺有相火;“一身及目悉黄”、“小便难”小便不利,湿气郁热,身体发黄;“潮热”我们之前专门研究过,可能有陷胸汤证、小柴胡汤证和承气汤证;“时时哕”胃气不降;“耳前后肿”少阳壅塞不降。
我们看,9.55条可能涉及太阳、阳明、少阳、太阴,《伤寒论》六经就占了四经。有人说“三阳合病,治从阳明”,也有人说“三阳合病,治从少阳”,我认为,这都是胡说八道!阳明、少阳为什么就比别人特殊?事情绝不是这样。中医治病既然讲辨证,任何时候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。这个道理,就像机械钟表里面的齿轮,正常的话咔嗒咔嗒相互配合有条不紊,但是,你扔个钉子进去,没准它就卡在了哪里。具体问题出在哪里,还得看具体情况。
回过头来,阳明篇一开始就说:
【9.1】问曰:病有太阳阳明,有正阳阳明,有少阳阳明,何谓也?答曰:太阳阳明者,脾约是也;正阳阳明者,胃家实是也;少阳阳明者,发汗,利小便已,胃中燥烦实,大便难是也。
虽然这不是仲景原文,但有参考意义。9.55条“病过十日”“与小柴胡汤”,有没有点少阳阳明的味道?因为邪在少阳而引起的阳明胃腑的问题,胆木刑胃,木土皆郁,木转不开不能疏泄,土转不开不能升降,郁热则为相火。如果从“久按之气不通”之后断开,后边的视为“余证”,有没有太阳阳明的味道?从太阳传阳明,水湿堵在了胁下、胃腑,用麻黄汤泄湿,泄湿以后气机一通,就像卡在钟表里面的钉子被拿走了,整个又恢复了秩序。
最后一个问题,既然言中风,为什么最后又是麻黄汤证?根据大多数人的思维定式,在太阳篇中,伤寒和中风几乎是对立的。在这里有2原因,一个是由“粗看”到“细看”的过程。“阳明病若能食,名中风”,我们之前分析过《黄帝内经》中的“风”有两个特点,一个是自汗,一个是怕风。和阳明篇提纲合在一起,就是阳明病,能食、自汗、怕风,这是一个整体特征,或者说是一个“先入为主”的特征。第二,麻黄汤在这里解决的问题不是解表,而是行水、散水、泄湿,和解决“风水”的越婢汤是一个道理!
总结一下,本讲讨论了麻黄汤的3个要点,第一,经典用途,太阳伤寒发表散寒;第二,发汗解衄,以汗解降低血解的风险;第三,行水泄湿,类似越婢汤的作用。“茶话《伤寒论》”第23讲就到此为止,谢谢大家!
主题测试文章,只做测试使用。发布者:风水周易吧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fszy8.com/fengshui/410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