温雷祛瘟驾铁船符秘法术符咒书籍共104页书籍扫描 法术温雷祛瘟符秘百度云资料

↑丈量中国酒地理,解读中国酒文化

全文约4930字,图(表)25幅,阅读约需7分钟。

01

雄黄配酒

古人的防疫常用药

虽然现在不常用到,但在古代,雄黄是防治瘟疫的主力。

杭帮菜博物馆中的雄黄酒。

供图/视觉中国

从春秋到清代,在有确切疫灾年份记载的近3000年中,有疫灾发生的年份一共669年,其中有三个瘟疫高发期:东汉-魏晋南北朝、北宋-南宋和明清。

瘟疫的发生,与气候变化有显著关系。从图表中,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,明清时期气温最低,而疫病暴发的频次最高。

大约从15世纪初开始,全球气候进入一个寒冷时期,称为“小冰期”。这段时间大约应对中国的明清时期,所以我们也称之为“明清小冰期”。

小冰期期间,全球范围频繁出现灾害和饥荒。以明清时的中国为例,从1368年到1910年,有干旱或者洪涝发生的年份,占这一历史时期的将近一半。

清末民初,中国东北地区暴发鼠疫。医生穿着防护服为病患诊治。

供图/视觉中国

俗话说,“大灾之后必有大疫”。旱涝灾害导致农业歉收,引发饥荒。百姓食不饱腹,身体虚弱,很容易感染疾病。同时,流民数量增多,人口大规模迁移,也为瘟疫的传播流行提供了条件。这便形成了“旱涝-瘟疫”灾害链

回溯历史上三个疫病高发时期,我们会在医书中发现一个如影随形的名字——雄黄。

在《本草纲目》之前,雄黄多在复方中出现,与其他药材配伍。而从《本草纲目》开始,雄黄多单独使用,和水抛洒即可,用法简单方便

而在此时,饮雄黄酒防疫的方式也被广泛运用。明代吴崑在《医方考》瘟疫门中有专门的记载,时疫起时,为避免相互感染,“须日饮雄黄酒一卮”。

2017年5月28日,义乌市三溪堂国药馆举行的端午非遗传统文化节上,长辈们正为孩子点雄黄。义乌民间端午节有点雄黄习俗,具有杀菌驱虫解五毒之效。

供图/视觉中国

《医方考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注释方剂的方论专著,收集注解了540首方剂,其中治疗伤寒、痘症的方剂最多。在中医的理论中,瘟疫就是伤寒的一种。这部医书收集的方剂全面且实用,可以说是当时医生们的临床必备,还曾流传到日本。

书中出现关于雄黄酒的方剂,一方面说明,雄黄酒在此书之前就是防治瘟疫的惯用方剂;另一方面,随着本书的流传,雄黄酒的防疫功能被运用得更加广泛了。

对于雄黄酒的效果,《千金方》里说:“一人饮,一家无疫;一家饮,一里无疫。”足见古人对雄黄酒的信任。在时疫高发的春夏之交,古人常备雄黄水、雄黄酒,就像现在家家都有消毒液一样,是防疫必

相比于和水,老百姓可能更倾向于雄黄配酒。俗话说,“酒为百药之长”。在古人眼中,酒本身就可以入药,同时因其性热,还可以助行药势,让药物发挥更大的效力。

老祖宗的经验,不是没有科学道理。乙醇是一种性能良好的溶剂,既能溶出有机物,也能溶出无机物。中医许多经典名方,都得用酒炮制。

《新白娘子传奇》中,许仙在端午节配制雄黄酒,但这种DIY,自己千万别模仿。

像雄黄这种不溶于水、微溶于乙醇的矿物药,也被古人用酒来调制成混悬液以期得到有效的药力输出


02

端午是防疫关键期

加点雄黄保安康


除了纪念屈夫子,搞搞卫生、预防疾病是古人过端午更重要的使命。

远在战国时期,人们就有“农历五月是恶月”的观念,尤其五月五日(或“午月午日”),在他们眼中最是“大恶”。这是我国端午节起源说法中的一种。

从东汉开始,这天就被看作以辟邪为主的节日。据东汉《风俗通义》记载,当时夏至日和五月五日的习俗之间有很大重合。古人认为,夏至日是一年阳气最盛的时刻,并从这一天开始由盛转衰。这天是一年里除邪气、求安康的关键时刻。

究其原因,可能是因为这段时间正是气候转变的节点。尤其在长江中下游,端午前后正是江淮梅雨季节。梅雨之下,水患迭起,空气也倍加潮湿。

潮湿的气候使“五毒”开始频繁出没。民间的五毒,指的是5种常见的“有毒”动物,分别是:蝎子、蜈蚣、蛇、壁虎和蟾蜍,在有些版本中,也会有蜘蛛、胡蜂或老鼠等动物的一席之地。

左滑查看更多。(前方高能)

五毒的概念并不固定,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方,五种毒虫有不同的组合。

供图/视觉中国

为了消灾或祛瘟,人们往往绘制和张贴五毒符。这几种动物在古人的眼中可怕又神秘,所以在绘制它们时,往往参照五行,为五毒赋予五色,以达到最佳的“以毒攻毒”效果。

但画符的作用毕竟还只是心理上讨个吉利,为防疫辟邪,还得有能辟毒驱虫的真家伙。这时,雄黄出现在了他们的视线中。

雄黄是一种橙色的硫砷矿物结晶,主要成分为四硫化四砷(As4S4),有毒

湖南石门,雄黄矿石(橙红色部分)。

摄影/矿麦

这种矿物主要产于低温热液矿床,及热泉和硫质喷气孔沉积物中。以我国为例,雄黄矿床主要集中在黄河以南,其中的湖南常德石门县界牌峪,自古就是最道地的主要产区。

《水经注》记载,这种矿物共分三等:一等雄黄色纯明亮;二等有青黑杂色而坚硬,只能用于熏疥疮,叫“熏黄”;最次等气味恶臭,不堪使用,只配叫“臭黄”了。

【雄黄等物质关系示意图 资料参考】

雄黄和雌黄因结构和组成类似,往往在矿床中相依而生,被称作一对矿物鸳鸯

左右滑动查看更多

雄黄(左图)、雌黄(右图)不仅能入药,还可以用作矿物颜料。

摄影/启伟

据考,雄黄入药始载于东汉《神农本草经》。从古代记载的病例中看,有些患者服用雄黄后呕出了状如“长虫”的东西,有可能就是雄黄的毒性逼出了消化道内的寄生虫。

在南朝梁的《荆楚岁时记》等书中还记载了佩雄黄安神的习俗,在当时的人们看来,头脑中纷繁凌乱的思绪,正像有形的蛇虫一样,需要靠雄黄驱除。

关于雄黄让蛇虫现原形的故事,大家最熟悉的是白蛇传

《新白娘子传奇》片段。

白娘子的故事,早在唐人笔记、宋代话本中就有雏形。到了明代,冯梦龙根据宋话本改编成《白娘子永镇雷峰塔》,白蛇传的故事基本成型。但此时还没有白娘子误饮雄黄酒的情节。

直到清代方成培写成《雷峰塔》,白蛇端午饮雄黄酒的故事才出现,并且成为影响情节走向的关键一环。

今天的雷峰塔是游人必打卡的著名景点,白娘子的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。

供图/视觉中国

苏杭地区的端午民俗丰富了白蛇故事,而随着白蛇传戏曲、弹词等文艺形式的流传,雄黄酒的威力,也为更多人熟知。

为什么雄黄酒成了蛇的克星?据称是因为蛇极其灵敏的嗅觉。刺激性的气味会让蛇感到明显不适,所以它们不得不对洒了雄黄酒的地方避而远之。

云南地区的部分少数民族有端午节开药市的习俗。越临近端午,大理古城三月街的药市越热闹。图为集市上贩卖雄黄的摊位。

摄影/向红

但这种作用显然被传奇故事夸大了。根据黄山市蛇类科学研究所的实验,蛇在遇到雄黄时并不是必然会选择回避,如果前有食物诱惑或后有天敌追赶,它们也不会介意从雄黄上直接爬过

湖南张家界,鸡冠蛇正在捕猎。

供图/视觉中国

蛇最喜欢在25~31℃的气温下活动,这也是端午期间驱蛇需求最旺的原因

在白蛇故事影响下,很多人都会带着“蛇怕雄黄”的观念,选择在端午调一碗雄黄酒,让孩子拿一片艾叶,蘸着滴洒到房间的各个角落。

酿酒业也会在端午节进行趋避蛇虫、祛除湿邪的仪式。酿造酱香型白酒通常会选择在端午制曲。制曲前,酿造师会在盆中点燃柏香树枝、艾草,抬入曲仓进行熏仓,以求安镇土地,驱虫消毒。图为茅台举行的端午祭麦仪式。

供图/视觉中国

03

道教医学养生术

送雄黄酒走进民间

为了趋避毒虫疫病,更好地生存下去,自上古时代起,祷疾的习俗和仪式就已经形成了。这为雄黄酒的广泛传播添了一把旺火

祷疾,就是祀奉神灵,以求辟除瘟疫。《山海经》中的西王母,就是中国早期神话中掌管疾病疫疠的神灵,说明在上古时代,祖先们已经感受到了瘟疫的可怕力量。

科技不发达的古代,先民们只能寄希望于天道鬼神,形成驱邪避瘟的原始宗教仪式。秦汉之后,土生土长的道教接替原始宗教,承担起抚慰人心的职责。

三清宫位于江西上饶的道教名山三清山,因供奉三清尊神(清微天玉清境元始天尊、禹余天上清境灵宝天尊、大赤天太清境道德天尊)而得名。

供图/视觉中国

道教的诞生和发展,与瘟疫关系密切。瘟疫频发、兵荒马乱,东汉末年的动荡,催生了“五斗米教”。这便是道教的源头。

为了祛除瘟疫,道教形成了一套宗教仪轨,比如符咒、打醮等等。《肘后备急方》里就有条咒语,教人在河边拿块石头,口里念:“眢(yuān)眢圆圆,行路非难,捉取疟鬼,送与河官。急急如律令。”然后把石头扔进水里,转身就跑,千万别回头。

端午节的诸多风俗,都是为了在“恶月恶日”驱邪消灾、预防瘟疫,自然而然受到道教的影响。两宋时期,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端午风俗,开始有道教的元素出现。北宋超级IP苏轼,就在一首《端午帖子词》中写到:“只应黄纸诰,便是赤灵符。”赤灵符就是当时端午节家家必备的道教符纸。

专家观点

萧放

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

时间有吉凶,行为有宜忌,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岁时观念。中国传统岁时系统的精神基础,是颇具神秘色彩的阴阳五行说,由此衍生出的岁时避忌观念日渐形成民众时间观念的核心,大到婚丧嫁娶、造屋买田、祀神求福,小至沐浴裁衣、砌灶安床、出门还家,无不卜日择吉。

“宜”与“忌”,“吉”与“凶”,“柔”与“刚”,“良时”与“恶日”。中国人赋予了时间不同的伦理意识。这里的伦理不是指一般的人伦,是指人们对生活中的时间特性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评判。

人们赋予时间伦理意义的主要目的在于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,这里的自然是神化了的自然,它是以神灵、祖先、鬼魅的面目出现,人们依据时序发明了序列节日,以不同的节日主题协调不同的人神关系、解决不同的生存需求。

但这非道教仅有的手段,它有一套组合拳

在诞生之初,道教就讲究“以医布道”。对于防治瘟疫,道教医学特别有一手。《肘后备急方》、《本草经集注》、《千金方》等道教医学著作,都对瘟疫进行了专门论述,收有防治瘟疫的药物及药方。

太上老君会用八卦炉炼丹,是炉火之神,所以炉匠和窑匠往往会拜太上老君。

供图/视觉中国

雄黄在道教文化中,不仅是治病的药,更是成仙的药。

汉代炼丹术常提到的“五石”,其中之一就是雄黄。早期的炼丹术和道医,二者相对独立,也存在鄙视链。炼丹术高高在上, 目的主要是修仙。唐代以来,炼丹术开始“下凡”用来治病。治病的丹方中,不少都包含雄黄。

广东省广州市,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中展示的五石散配方。古人相信,服食五石散可令人长生,其配伍可有多种不同的组合。

供图/视觉中国

因为统治者的推崇,唐、宋、明是道教发展的繁荣期,其影响力自不待言。尤其是从明代开始,道教走向世俗,更加融入民间生活

这一时期,道士们从出世走向入世,不再仅仅是方外修仙之士,而成为一种职业,为百姓提供祛病禳灾的服务。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,道教信仰已经深入民间,成为世俗生活的一部分。玉帝、老君、妈祖、城隍等道教神仙,在民间被广泛供奉;《西游记》《封神榜》这些道教神学色彩浓厚的神魔小说,都是当时的畅销书。现在某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,也深受道教文化影响,比如太极拳、道情戏。

上海中医药大学博物馆所藏的晋代丹药。在晋代,雄黄是制作丹药的重要原料。

供图/视觉中国

关于端午节饮雄黄酒习俗的最早记载,也是在明代。《明宫史》中记载,“初五日午时,饮朱砂、雄黄、菖蒲酒、吃粽子。”朱砂、雄黄、菖蒲,这“修仙三兄弟”,都是道教医药养生中的常用药材。到了清代,端午节饮雄黄酒,成为民间祛病禳灾的共识,被各类地方志广泛记载

但不得不提醒大家的是,雄黄有毒,不管是泡酒饮用还是涂抹,都万万使不得

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,人们逐渐认识到雄黄的毒性,雄黄酒的存在感也慢慢淡化。隋唐时期的炼丹家们已经开始谨慎使用雄黄。后世民间饮用雄黄酒,所加的雄黄也十分微量。而到了民国时期,饮雄黄酒的习俗慢慢消失。如今有些中药制剂仍会用到雄黄,但都要经过严格的炮制和临床验证。

浙江省西塘镇荷池村村民吃“五黄”迎端午。从前的五黄分别是黄鳝、黄鱼、黄瓜、咸鸭蛋黄及雄黄酒,但如今雄黄酒已被当地黄酒代替。

供图/视觉中国

千万别想着在家DIY

佳节筵席上,白酒、黄酒、米酒、梅酒、葡萄酒、甜醅子……这些才是真香啊!

… The End …

审稿专家:

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杨勤业

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萧 放

本文创作团队

策 划:阿沛、梦遥

撰 稿:宋宋、葡萄风

图片编辑:Phil

制 图:木易、kiki、李雅琼、笑看醉余笙

制图指导:@我就是个画地图的

设 计:北极车厘子

实习编辑:刘芳冰、吴兵、白慧

【参考文献】

主题测试文章,只做测试使用。发布者:佚名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fszy8.com/minglizhanbu/14086.html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邮件:admin@youweb.com